2017-09-11 16:23 来源:未知 责编:佳人编辑
《那年花开月正圆》开播到现在,故事变得越来越有趣了,周莹打算留在吴家东院,虽然了结了怨,但还没了结恩。沈星移与周莹打赌做生意,如果他赢了周莹,那周莹就得回沈家给他做丫鬟!
这么说孩子是保住了吗?
虽说只是个广告,但是是不是在暗示大夫诊断过之后发现没流产才开的这药,玲珑也说了一个成功的例子,所以孩子应该是保住了?大家怎么看?
网友回答
我也是这样想的,编剧这是给了我们一点点亮光啊!从前面剧情来看,这个编剧及其严谨、没有多余的笔墨,如果这一句只是个植入广告,就掉档次了。
第21集21分钟左右,孩子沉塘之前就交代了已经没了啊。你也不能不让电视剧赚钱啊。而且这一句体现了二少爷对周莹多上心,也不算废话。
这里医生只是叹气,并没有说话,只是观众自行脑补孩子没有了。而且这个医生是吴老爷特别嘱咐过的医生,他配合周莹演一出戏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要说上心,前面那一句“……医生都是花大价钱从山西请来的,”就已经足够了,再加这一段就是有失水准了。
首先是已经领了便当的人物:吴聘、吴蔚文。(也可以包括吴聘的孩子)这两位人物实在不必多费笔墨,塑造的无可挑剔。儒商。这父子二人都有的最珍贵的一点,用我浅薄的总结:遇事能让他人半分、扶他人一把。对待沈家和合作,父子皆是希望化干戈为玉帛,主动示好,让利结义;吴老爷在给去往福州的信中,简短言明现状,末尾却是“望大人心中有数,切实过问”。这是吴老爷的清明之处:仔细思虑警觉大祸将至,而关系网大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概只是时间差异。这信里除了临危不惧的风范,更多的是一份同袍情义。对待典当行的事,父子二人心如明镜,只是皆不说破,在这里以利为先,不损三爷名誉,并且多事之秋,家事暂时不提。我想,如果就事论事,吴家东院对典当行的处理大概是只罚掌柜(惩罚说不定还会因为三太太表哥的关系轻减几分?),对三爷顶多数落几句,责怪他不理事,典当行东院自己经营,三爷的股份一分不少。吴蔚文、吴聘为什么让人如此敬佩,爱戴,也是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继承吴家老少东家衣钵的,只有周莹,或许还有以后的沈星移。
吴聘的遗腹子就这样失去,是编剧的处理。但我觉得这样的情节设计的很妙。虽然我这样的话不怎么好听,但既然明知这孩子最终还是走了,那作为艺术作品,与其在以后只多一场撕心裂肺的哭,不如使其更揪心、更有用一些,让江湖出身的周莹有一个蜕变蝶化的种子。试想,周莹对经商的天赋,只有丈夫吴聘、公公吴蔚文见得几分,但对于泾阳吴家、泾阳的商场,周莹了解多少?东院是吴家之首,东院的少奶奶想要当好吴家大当家,家长里短的事更得捏在手里。掌好这个家,和征战商场相差无几。而且这个孩子的失去,也有吴郑氏对周莹的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