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0 12:24 来源:未知 责编:佳人编辑
《英伦对决》变成了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对决,也是成龙与007的实力较量,我们能够看到两位老前辈的努力,在这部影片中成龙为什么还要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拼呢?
看完这部影片,所长除了想为它鼓掌叫好之外,也感叹作为“成龙”真不容易。全中国人口都算上,除了呀呀吃奶的小娃娃,可能没有人不知道成龙。他是演员成龙,也是成龙大哥。如果问你看过多少成龙的作品,相信每个人都得在脑子里好好数上半天。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一种开挂的人生,还用打拼吗?当然不用啊,要是换成所长我早就世外桃源去了,但成龙大哥为什么还要那么拼呢,动作场面依然亲力亲为,主题歌依然延续龙式唱腔,到现在还能看到电影结尾处那些挨打受伤的真实画面,他似乎一点没变,他似乎还在成长,似乎他天生的人设就是这样,不服输、不放弃、勇攀高峰,上下求索。“成龙”两个字已经不仅仅是个名字、是个标签,它还传承着一种精神。
电影《英伦对决》是成龙的又一部国际化的作品。在以往他的此类作品中,更多的是把这些国外的元素当做包装或是陪衬,比如幕后的阴狠boss、各种肌肉型的打手、国外洋气的街景和帅气的城堡,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种华丽的包装。但这次的《英伦对决》不太一样了,影片除了有英国这个背景下的洋气包装外,更注重了影片的内核,这个内核其实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对决,电影有了魂,所以感受到这深层次含义的观众就会有笑中带泪。
电影的主线其实很简单,一个华人父亲,接受不了女儿死的不明不白,从而踏上了追凶之路。成龙扮演的父亲在这个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一个丧女父亲隐忍的悲痛,还有身在异乡的华人那种特有的那种坚韧、机敏。皮尔斯·布鲁斯南在片中对他有这样的评价“这个中国人敏捷的像只猴子”,他说这话的时候他和他的手下已经被成龙折腾的苦不堪言了。其实影片的英文名字《The Foreigner》(外国人)就暗含一种中西文化冲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