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1 18:03 来源:未知 责编:佳人编辑
很不错的一部作品,9分是有的,看的比较吃力,这大概也是电影跟小说的区别,小说可以用文字交代清楚很多东西,电影更多的是意会,觉得自己智商似乎不太够用,从头到尾,思考占据整部电影,来回看了两遍,抓住一些伏笔与线索才敢写一点东西。
从内容上说,电影对小说改动较大,自成体系,基本能自圆其说,从这里被科普了一个非常熟悉又陌生的疾病:卟啉症!没想到看了那么多吸血鬼电影,它的传说竟然是这种疾病。心理罪小说看了很久了,作为第一部改编的电影,很高兴看到这样的作品,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主动阅读心理罪几部小说,觉得很满足。
从主题上说,这部作品似乎不是单纯的警匪、悬疑,导演拍的很有深度,男主方木一直不是一个伟光正的人物,从缺了点人情味,对人命有些冷漠,到最后也在打着正义的名义报自己的仇,不够完美,但这正是真实的人,他有缺陷却不妨碍他最终可以了解别人的情感,虽然这是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的成长。方木的暗黑也挺让人捏一把冷汗,这一点跟小说人物设定是一样的。
从演员上说,导演选人真不错,这部电影的演员我都喜欢,因为他们对人物完成的好,贡献了精彩演出,我似乎能从演员身上看到每一个电影人物,觉得整部电影节奏感很好,演员演得也都不错,这才是吸引我有兴趣多看两遍的原因。除了演员们的台词可以更白话一点,我没什么好说的。
而我观影的收获也莫过于这句话。这句话出自廖凡之口,印象甚深。是不是还缺少点什么?这是对他人的质疑,也是对自己的质疑。质疑,在我看来,是一种严谨,是一种对人事物严苛的审视,也可以是对自己的拷问。有一句名言说,我不相信任何人。而“我”也是人,因此,换而言之,我们又凭什么相信自己呢?这是一个充满哲学性的思考。李易峰的持才自傲就是一个例子。或者说,他甚少拷问自己,质疑自己。细细想来,我们有时候在很多事情上失败,其实恰恰就是太相信自己了,太自信了,自我感觉太良好了。如果在做每个决定或结论的时候,再问一句:是不是还少点什么?可能结局会完全不一样了。面对许多事情,人性容易形成自满,当我们对他人或自己轻易的说,已经很不错了的时候,也许我们就是正在扼杀他人或自己的才华和潜能,形成自我麻痹。引申到这部电影,也是,我可以说很不错了,但我对每个演员或剧情加上一句是不是还少点什么?你也可以理解为这其实不是恶意的诋毁,而是善意的帮助,不是么?
当人不觉得自己少点什么的时候,不去拷问质疑自己少点什么的时候,他也就永远无法弥补自己真正缺少的那部分。李易峰还少点什么,我想应该是和驾驶一样,他绝对会开车,但还没人车合一,人说一个好的演员,浑身都是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肌肉的蠕动,都可以诠释和传递一种语言让你心领神会,廖凡,不愧是影帝,在这方面,很明显要高出一个层次,当然我们不妨仍然追问,还少点什么?再引申到剧情,是不是还少点什么呢?如果我是医生,除非打算玉石俱焚鱼死网破,至少我是不会主动找上李易峰或是干掉李的女友。一个高智商犯罪者不会犯这种低智商的错误。因为这无异于给自己找麻烦。干掉李的 女友是毫无价值的,只会把自己推到终极对决的风口浪尖。换做是我,不敢则已,要干就直接干掉李,因为他是一个直接的威胁。至少我认为这是一个逻辑上的硬伤。总而言之,算得上一部不错的国产片,但这比不妨碍我们去质疑,还少点什么。回顾每一天,其实没必要去回味我哪件事做的不错而自喜,习惯性的问问自己,做的每件不错的事上面,是不是还缺点什么。
??
陈希的死对于方木来说,到底是让他成为了邰伟所说“合格的警察”还是坠入了更深的深渊?
首先来看一下方木这个人物。方木有察觉犯罪的天赋,也有犯罪的天赋,只是他正好站在正义的一方。正如乔教授所说:“画人先画己,你是谁,取决于你的选择。”由此可见不同于以往正派主角的设定,方木是有点“邪”的。影片的很多点都描绘了他的“邪”:出场时冲进案发现场,炫耀式地说出画像指认凶手,乔兰叫住他时,他回头给了一个得意的笑,根本不在乎打草惊蛇后会造成什么后果。慢半拍被重伤,邰伟气得冲上去打已是网中鱼的凶手,方木却无动于衷,他不在乎是不是有人受伤,只想证明自己的画像是对的;新的受害者出现,警队的其他人都很严肃,方木兴奋又开心地说“他果然又出现了”;追到废工厂,他说“到处都是破绽”,“到处”带着看穿罪犯的得意兴奋,很有点“犯罪一途上你远不如我”的感觉,“美味佳肴”这一让邰伟暴怒的用词也可以看出他“对生命少了那么点敬重”;录视频给凶手挑衅,丝毫不考虑作为诱饵的人会有怎样的结果。
同样的,画像过程中代入罪犯的部分,让我认为他的心理画像更类似与罪犯共情,而非单纯的推理。后期的几次画像比较好的展现了这一点,他代入罪犯,思考“我要怎么犯案,有怎样的心理,才会留下这样的痕迹。”再推断出相应的体态特征、生活习惯,而不像以往我们所看到的推理,痕迹由什么什么原因产生,再去连接这些可能性组成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最后推理出罪犯的动机。方木的心理画像思维方向是从因到果,而非从果到因的倒推,这种代入能力是天赋,进一步说,也许本质上他与罪犯就是同一种人。
那么回到问题,陈希的死让方木懂得了对生命的敬重,这从决战时他选择把小女孩递给邰伟自己被医生抓住就可以看的出来。但同样的,医生发来的陈希遇害时的视频也激发了他复仇的心,拿刀、偷取试剂、孤身上岛,这里的眼神和行为都可以看出他是抱着杀人复仇的心态去的。那么邰伟说他合格了,是否是因为只看到了他优先递出小女孩而没有看到方木给医生故意注射针剂呢?那么方木是否真正“合格”,还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