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 18:03 来源:未知 责编:佳人编辑
对于最近很受关注的电影《天才枪手》,很多小伙伴都知道该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进行改编的,那么在天才枪手真实事件中结局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相关介绍:
电影《天才枪手》原型是2014年发生在亚洲的SAT考前泄题,答案从较早考试的澳大利亚传出,波及到了1万名左右学生,被取消了成绩。
这段新闻被拿来当作电影的重头戏来处理,拍的高潮迭起,在这之外导演则探讨了关于教育、青春、选择等等话题。两个角色的转变成为了故事的主要发展脉络,做枪手的两个人——小琳和班克,有着类似的单亲家庭,也都不富裕,两个人在学校里是最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
小琳最先做起了富二代的枪手,但在最后却得到醒悟;班克是梦想被破坏被迫成为枪手,但在最后却黑化堕落。这两种转变在最后给人感觉显得略有突兀。
但单纯地从角色角度看,便很能解释得通。虽然都成绩优异,但两人毕竟有区别,小琳更多的是天资聪慧,班克更多地依赖刻苦,两个人不同的脑回路似乎决定了两人最终的分道扬镳。
从一开始小琳似乎就更多地倾向于享受运用头脑的过程——耍小聪明帮自己减免学费、被唤作“小琳”老师便同意帮好友补习功课。在应该进行着价值取舍的时刻,她则通过发掘出巧妙的技巧直接绕过了去做价值判断
坐在钢琴前突然得到了如何巧妙地向众人如何传递答案,便同意了帮富二代作弊的买卖,贯穿整部电影的钢琴声也成就了很多惊艳的段落;同样,被父亲严肃教育后心灰意冷,在第二次她决定放弃继续帮人作弊时,却意外发现了另一个高超的作弊方案——通过倒时差来泄题——便立刻决定了继续跨国作弊。
当作弊完成,不用再施展天才时,在父亲的影响下,她总能很快醒悟。她清晰自身的处境,所以也享受着利用才能改善自身处境。这种天才脑回路让最后班克给出的制衡方案也无济于事,小琳竟然选择了和一大波人同归于尽。
而努力地学习而达到成绩好的班克,尽管会举报作弊的人,显得很“正义”,但他其实极少区分过对错,而更多地表现为自我和外界的“斗争”。
班克和小琳参加智力竞赛在场外守候时,班克显然对小琳有所戒备,但小琳只是很亲和地帮他倒腾一下形象——我以前也老觉得成绩好的冷漠自私,但在具体接触时发现他们人往往也不赖。
挣扎在底层的凡人班克自始至终都对他人抱有不可避免的敌意,将成功这条路看作一个拥挤的阳关道。小东作弊被他发掘,他绝对是固执地硬要捅出去;因为他选择的是一条需要踏实努力才可能扭转人生的路,不能容忍这条路上的规则被破坏。
这种对抗心态解释了他接下来行为的全部动机。
他的报复,先是对具体人物的复仇,在厕所变卦,临时加价,直接导致了被人举报,将记答案的重任落在小琳一人身上;而在拿到钱后,他彻底黑化,预谋更大的作弊计划,策划了制衡小琳的方案——不合作就都捅出去,这时候他报复的就是终于被他发现的社会潜规则了。
总是一开始最好的人最后更容易变得不可救药的坏,我想其实是因为对这种人来说,“好”曾经是他从这个世界汲取养料的弱法子,“好”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好”,而是一种隐晦的策略、一种算计,只要还能给这种“好”一些应得,这种人是可能好一辈子的。小琳为了让他加入曾直言:“就算你诚实,生活照样在欺骗你。”
于是在梦想被破坏后,他自然转变了策略。发现作弊被抓也不会坐牢,他兴奋地认为认为可以一再利用。
正是在这个富二代可以找人作弊出国留学,优秀的人却只能在国内驻扎的规则里,小琳看到了班克身上那种朴素正直的极端脆弱性,意识到自己永远失去了一位可贵的朋友,删照片既是为了摆脱嫌疑,却也忍不住泪流——原来的那个班克已经不在了。她也被迫快速成长,决定做一名人民教师,揭露整个作弊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