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佳人女性网 www.jrlady.cn
当前位置:佳人女性网 >> 娱乐八卦 >> 生活八卦 >> 社会万象 >> 正文

吴文俊逝世 数学泰斗一路走好

2017-05-08 11:02 来源:互联网 责编:独家记忆 

更多
导读: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科院数学所、中科院系统所、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

  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科院数学所、中科院系统所、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他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1957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文俊逝世

吴文俊逝世

  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他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其工作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吴文俊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年)、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年)、首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4年)、邵逸夫数学奖(2006年)、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埃尔布朗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年)等。

  5月7日7时21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岁。

  记得2011年夏天,记者有幸到吴先生家拜访过他,当时情形历历在目:吴老刚从医院回家没几天,因下雨路滑,爱“遛弯儿”的吴老不小心摔了一大跤,但一点也没有影响他的好心情,他依旧乐呵呵,笑起来像个孩子一样……

  熟悉吴文俊院士的人,都说他可爱开朗、充满活力,对未知的新领域永远充满着好奇心。基础研究是“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正是这种好奇之心,驱动着吴文俊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索,乐此不疲。

  “数学研究机械化是脑力劳动机械化的起点,我们要打开这个局面”

  1956年,一位37岁的年轻人因其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著名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便当选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这个一鸣惊人的年轻人便是吴文俊。

  拓扑学主要研究几何形体的连续性,是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两个支柱之一。吴文俊把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陷入困境的拓扑学研究继续推进,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吴示性类”与“吴示嵌类”的引入和“吴公式”的建立,并有许多重要应用被编入名著。数学界公认,在拓扑学的研究中,吴文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拓扑学的发展。

  在很多人看来,“靠这个都可以吃一辈子了”。但功成名就的吴文俊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地向数学的未知领域进发。

  “吴先生认为,为了使中国数学达到‘没有英雄的境界’,最重要的是要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研究领域,创立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中科院院士郭雷说,“比如,1976年,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具有极大发展潜力,认为其作为新的工具必将大范围地介入到数学研究中来,于是义无反顾地中断了自己熟悉的拓扑学研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

  实现脑力劳动机械化,是吴文俊的理想和追求。“工业时代,主要是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现在是计算机时代,脑力劳动机械化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他说,“数学研究机械化是脑力劳动机械化的起点,因为数学表达非常精确严密,叙述简明。我们要打开这个局面。”

  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

  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提出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这一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开创的新领域,吸引了各国数学家前来学习。

最近更新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1 www.jrlady.cn , All Right Reserved. 佳人女性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