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9 11:03 来源:互联网 责编:独家记忆
昨天,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开采 八天产出超12万立方米天然气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新能源。它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化合物。从外形上看,可燃冰就像是白色或浅灰色的冰雪晶体。如果有火源,它就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被点燃,所以被称为“可燃冰”。
我国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就是正在进行可燃冰试开采的现场,这里距香港约285公里,采气点位于水深1266米海底下200米的海床中。自5月10日正式出气至今,已累计产出超12万立方米甲烷含量高达99.5%的天然气。实现连续超一周的稳定产气,标志着我国进行的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宣告成功。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总指挥叶建良介绍说,从5月10日正式出气试点火成功,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开采八天,日产超过一万方以上,最高日产达到了3.5万方,这种连续稳定的出气达到了原来预定的目标。
创新 我国开采技术“领跑”世界
因绝大部分埋藏于海底,所以可燃冰开采难度十分大。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在加紧对这种未来能源进行试开采尝试,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未达到连续产气的预定目标。此次试开采成功,不仅表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开发的核心技术得到验证,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指出,这一次天然气水合物的试开采成功将会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由我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将会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天然气水合物的试开采一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2013年日本曾尝试进行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试开采工作,虽然成功出气,但六天之后,由于泥沙堵住了钻井通道,试采被迫停止。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科学家利用降压法,将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降低,从而打破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成藏条件,之后再将分散在类似海绵空隙中一样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套水、沙、气分离核心技术最终将天然气取出。这种降压方案也是在国际上从理论到技术方法的一个创新。
关于可燃冰
藏于海洋
可燃冰3%分布在极地、冻土带、内陆海及湖泊,97%分布在海洋。
固体结晶
可燃冰是一种把天然气包裹在神奇的冰状晶格下的固体结晶物质,多为白色、淡黄色、琥珀色和暗褐色。它的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因为气体成分主要是甲烷,有时也被叫做甲烷水合物。
总量惊人
世界资源量约为2100万亿立方,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据估算,在世界各大洋中,可燃冰总资源量大约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两倍。
泥质粉砂
可燃冰并非都像冰块一样,在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天然气水合物其实都和泥沙混在一起。此次南海神狐海域试采成功的就是一种泥质粉砂类型矿藏,可以说是未来最具商业价值的一种。
形成四条件
低温——生成可燃冰的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适宜温度是0—10℃之间,最高限是20℃。
高压——形成可燃冰需要足够的压力,但也不能太大,在零℃时,30个大气压以上即可。
气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天然气是可燃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量的水——水也是形成可燃冰不可或缺的成分。
利用 2030年以前有望商业性开发
可燃冰占用体积小,蕴含的能量却不可估量。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比如,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的话,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可燃冰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
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巨大,仅我国海域预测远景资源量就达到800亿吨油当量,世界资源量约为2100万亿立方,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据估算,在世界各大洋中,可燃冰总资源量大约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两倍。李金发指出,从目前我们试采的连续性和产气量来看,离商业性开采距离不远了。在2030年以前,具有最大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将会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下一步,试开采团队将继续在附近海域再进行二至三个不同矿区和类别的试开采工作。积累更多试开采经验,为在2030年前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发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