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2 13:01 来源:未知 责编:佳人编辑
近日,文化学者于丹推出国学新作《于丹趣品汉字》,讲述汉字里的中国文化。在于丹的品读里,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它的发展演变过程实际呈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甲骨文、金文、小篆……到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汉字也会有与心灵感悟有关的故事。
日日有所思,未必知“思”为何意
当下是一个快节奏社会,人们喜欢讲求速度,提高效率,“快”这个字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鲜少有人注意到“快”字本身的意义,我们明明经常用它表示速度,可它的部首却是竖心旁。实际上,这个字真正表现速度的部分是在它右边的“夬”上面。于丹在《于丹趣品汉字》一书中解释,“夬”的字形,像是勾弦射箭的样子,箭在弦上,一放手就出去了,这个状态就是畅行无阻的快,而竖心旁,则表示的是一种内心的喜悦。“人一高兴,什么事情都觉得快了,”于丹说,“内心有喜悦,从心里发出来特别快乐的那种情感,就是‘快’。”于丹认为,“快”字本身的意义就是内心的痛快、欢快。
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可是我们未必真正认识这个“思”字。看到它今天的模样,我们会以为它的上半部分是个“田”。于丹说,从篆文字形来看,它的上半部分原来是囟门的“囟”。刚出生的婴儿,颅骨上方有一块尚未完全闭合的地方,即是囟门。“‘思’字上方现在演化成‘田’的这个部分,原本是指人的头脑;而下面是心字底。说白了,就是头脑加心灵共同工作的状态,才叫有所思。”于丹说。《说文解字》里提到“思”这个字的时候如是解释:“思,容也。”在于丹看来,“思”的上半部分是说人头脑里面有逻辑,下半部分是说人心灵中有情感,“理性、情感融而为一,才能包容万物”。
说到“思”就要说到“想”。于丹解释,“想”在《说文解字》里被解释为“冀思也”。“带着一种希冀、一种盼望去想,所以‘想’里面一定有假设的部分。”于丹说。我们常常说的“想当然”,就是我们想出来的“应该有的美好”,也是一种假设。于丹认为,我们沉浸在美好的想象里,带着希望在想象中描绘的那个未来才是我们向往的那个未来。
古人早早便体会到了“想”的意义,于是李白才会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来赞美杨贵妃。“形容一个女人有多么美,不直接写她的形态,而是说彩云都想成为她身上的衣袂,牡丹花都想拥有和她一样的姿颜,在人和物之间也可以有这样的通感。”于丹解释。
国学是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观
从在《百家讲坛》讲述《论语》心得和《庄子》感悟开始,于丹便成为家喻户晓的国学明星,其中她的《于丹心得》一书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听于丹“谈心”甚至成为一种流行。在于丹热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国学,侧重心灵的感悟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于丹趣品汉字》一书中,于丹同样从收录其中的118个常用汉字中提炼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总结和人们心灵的启迪意义。比如这个“心”字,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是一个被包裹起来的形象,即人心藏在身中。于丹认为,“心”这个象形字,不仅有生理层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心智层面的意义,“从内在到外在,由心的思考才能够真正主导人的判断”。
“亡”和“心”有两种组合,一是“忘”,二是“忙”,它们正是现代人常常遇到的两大问题,忙着忙着就忙忘了。在于丹看来,从心从亡,不识也,心丢失了,就不记事情了,“虽然眼前这个世界丰富绚烂,但是心不在,什么都看不见”,匆匆忙忙走过,最后一无所获。
在于丹看来,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也有它们的国学意义,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工具,而是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学价值,也会让人有心灵上的感悟。总是有人问她,国学到底是一种什么知识。于丹回答:“在我看来,与其说它是知识,不如说它是一种价值观。也许世界很复杂,但是自己的内心可以简单一点;也许世界变化很多,但是自己的内心可以有些坚守;也许世界的方向、目标都是在不断调整的,但是自己内心的意志可以是清晰的。”